你好恒捷配资,我是专注终身成长领域的董三自恒捷配资。
温馨提示:我的文章较抽象,仅适合有国学基础的中上资质者阅读哦。
庄子在其《大宗师》中,提出一个观点:【其嗜欲深者,其天机浅】,如何理解这句话呢?
嗜欲不用多讲,可以理解为感官享受及各种欲望。
天机一词,出自易经,起初是指天地之玄机,后来也用以表示人之灵性或智慧。
为何要把嗜欲和天机扯到一起呢?二者之间到底有何关联?究竟什么样的人,才能够领悟天机呢?
其实庄子已经说得很清楚了。
文中提到了真人的概念,这类人有什么特点呢?
【古之真人,其寝不梦,其觉无忧,其食不甘,其息深深。】
展开剩余70%真人,睡觉不做梦恒捷配资,醒着时也不发愁,吃东西不追求美味,呼吸时气息沉稳。
真人之所以能达到这种至高的境界,是因为他们领悟到自己与万物本为一体的道理,说白了,他们是悟道之人,也就是领悟了天机的人。在这样的人眼里,生与死不过是一种形式的转换,二者之间并无什么区别,他们对活着不会留恋,对死去也不会感到恐惧。
【不知说生,不知恶死。其出不䜣,其入不距。翛然而往,翛然而来而已矣。】
连生死都已然看淡的人,已经通透、洒脱到了极致,哪还会有什么牵挂?又怎么会流连世间的感官和物质享受?
所以智者们都在反复劝诫人们:要想领悟宇宙及世间的奥秘,就必须要做到清静身心、淡泊欲望。因为过度的感官追求,会让人迷失心智,将人引向歧途!
【五色使人目盲。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。难得之货,使人之行妨。五味使人之口爽。五音使人之耳聋。】
一方面,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,我们不可能既要,又要,还要。人生要想真正有所得,必须有所放弃!
另一方面,从阳明先生的观点来看,天理即良知,良知是儒家的说法,释家称其智慧。
三自观点:
古人具有天人合一的观念,天地与人,同样来自道。
天理即是天道、天机,在人体则以良知的形式存在;
良知与生俱来,脱胎于天道,与天理相呼应,同样明莹无滞,同样大公无私;
如果天地揣着满满的私心、成天忙于私欲的满足,世间又哪来的天道、天理?
同理,贪图享受、沉迷欲望的行为,必然会遮蔽良知;
嗜欲深重之人,良知难以显现,更无可能与天道共振,又怎么可能领悟天机?
更多内容
为何说《庄子》是值得反复读的书
三自悟老庄:为何成事难,坏事却很容易?
三自国学:哲学书每个字都认得,连起来却看不懂?
我是专注终身成长领域的董三自。
发布于:四川省简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