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一骑红尘妃子笑,无人知是荔枝来 。” 这一千古名句,出自晚唐诗人杜牧的《过华清宫三首・其一》。短短十四个字,画面感十足,引人遐想。在古代添盈聚富添盈聚富,交通不便,快马疾驰扬起滚滚红尘,这样的场景本就充满紧张与速度感,而 “妃子笑” 则瞬间将画面柔化,一刚一柔,形成鲜明对比,让人不禁好奇,究竟是什么样的事情,能让妃子露出这般笑容。当得知这背后是为了给杨贵妃运送新鲜荔枝时,一种对封建统治者奢侈生活的感慨油然而生。这句诗也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,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经典。
杜牧生活在晚唐时期,此时的唐朝已不复往日辉煌,政治腐败,藩镇割据,社会矛盾尖锐。诗人路过华清宫,这座曾是唐玄宗与杨贵妃游乐的离宫,如今已繁华不再。面对眼前的景象,杜牧思绪万千,回想起唐玄宗为博杨贵妃欢心,不惜耗费大量人力、物力、财力,从遥远的岭南运送荔枝的荒唐往事,心中满是对统治者骄奢淫逸的批判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。于是,他挥笔写下了这首《过华清宫三首・其一》,借古讽今,希望能警醒当时的统治者。
从创作手法上看,这首诗极为精妙。前两句 “长安回望绣成堆,山顶千门次第开”,诗人从长安回望华清宫,只见骊山之上,林木葱茏,宫殿楼阁错落有致,宛如一堆锦绣。“山顶千门次第开”,一个 “次第”,生动地描绘出华清宫门户层层打开的宏大场景,仿佛让人看到了当年宫中的繁华热闹,也为后文 “一骑红尘妃子笑” 的出现做了铺垫。后两句 “一骑红尘妃子笑,无人知是荔枝来”,则将镜头聚焦在一匹飞驰而来的快马和杨贵妃的笑容上。“一骑红尘” 的紧张与 “妃子笑” 的轻松愉悦形成强烈反差,而 “无人知” 三个字更是意味深长,表面上是说没人知道这滚滚红尘中疾驰而来的马上驮的是荔枝,实际上则暗示了统治者这种奢侈行为背后的隐秘和不为人道的一面,讽刺意味十足。
展开剩余59%在古代,为了将新鲜荔枝送到杨贵妃手中,所耗费的人力、物力难以想象。荔枝素有 “一日色变,两日香变,三日味变” 的特性,而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,路途遥远。为了保证荔枝的新鲜,官府设置驿站,安排骑手接力传送。一路上,骑手们风餐露宿,日夜兼程,许多人累死在途中,驿马也倒毙无数。这不仅体现了杨贵妃的骄奢,更反映出封建统治者为了满足一己私欲,不惜对百姓进行残酷剥削,将民生疾苦抛诸脑后。这种行为严重加剧了社会矛盾,也为唐朝的衰落埋下了隐患。
时间来到现代,这句诗引发了一位作家的思考,他就是马伯庸。马伯庸以这句诗为灵感,创作了小说《长安的荔枝》。他在创作时,关注的不仅仅是杨贵妃吃荔枝这一历史事件本身,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忽视的小人物 —— 负责运送荔枝的基层小吏。在他看来,“一骑红尘” 背后,是无数小人物的艰辛付出,他们在庞大的官僚体系下,为了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,绞尽脑汁,拼尽全力。马伯庸对这句诗的解读,视角独特,让人们看到了历史背后更多的细节和人性的光辉与无奈。
《长安的荔枝》的创作过程十分迅速,从动笔到完稿,马伯庸仅用了 11 天。这看似不可思议,实则与他长期的积累密不可分。十几年前,在创作《长安十二时辰》时,他便开始深入研究盛唐长安城的历史古迹、博物馆,对当时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有了深入了解。为了写好荔枝的运送过程,他还与果农交流,掌握荔枝的农学知识,观察运输途经地的地理环境。这些前期积累,使得他在创作《长安的荔枝》时,能够厚积薄发,一气呵成。
小说讲述了天宝十四年,长安城的小吏李善德突然接到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:要在贵妃诞日之前,从岭南运来新鲜荔枝。荔枝保鲜期极短,而岭南距长安路途遥远,困难重重。但为了家人,李善德决心放手一搏。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不懈努力,通过对运输方案的多次实验、算法、演绎,克服了重重难题,最终成功将荔枝运抵长安,博得了美人的欢笑。
在小说中,马伯庸生动地刻画了李善德这个人物形象。他本是一个不懂官场变通的普通小吏,在接到运送荔枝的任务后,被卷入了一场官场漩涡。他四处碰壁,却始终没有放弃。在与各方势力周旋的过程中,他逐渐看清了官场的黑暗和权贵们的自私自利。尽管最终完成了任务,但他也对这个世界有了新的认识。李善德这一人物形象,代表了无数在困境中挣扎求生的小人物,他们虽然渺小,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对正义的执着追求。
从唐诗到小说,“一骑红尘妃子笑” 这一意象被不断演绎和拓展。它不再仅仅是对封建统治者奢侈生活的批判,更成为了展现小人物命运、揭示社会现实的载体。无论是杜牧的诗,还是马伯庸的小说,都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多面性,以及文学作品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反思。
发布于:上海市简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